很想學您__父親

 


    光陰似箭,父親離去似遠似近,老人家的聲、影仿佛仍在身邊。感念社會廣大愛戲者對他老人家藝術之熱愛、追思與評議。就這點而言,我做為藝術家子弟算是得天獨厚了。在此深深感謝大家對先父的支持、愛戴與懷念。
 
    每當見到各種為紀念前輩藝術家們而舉辦的演出活動,在興奮之餘,總有些迷惑─該當如何紀念才算成功圓滿呢?它的價值在哪?先人已乘鶴歸西,不理凡間二黃西皮了。將他們的幾齣代表劇目重新呈現,內行人研討一番,觀眾們欣賞幾晚,確實是盛事一件;然而細想想藝術家們所應繼承,追求,學習的豈僅是這幾齣戲的複製而已? 能否講:更難學、更可貴的是前輩們的功力與精神,及台下的品格與台上的技藝,都是該念記的。如前輩所訓:生活與藝術分不開,品格又與藝術家的成就有着重要的關係。謙恭謹慎,一絲不苟是大家熟知必學的。似乎傳承者更應借力使力,借勢發揮,多豐富些演出的劇目及表演內涵,方算達到紀念傳承的目的,為中華文化永續振興盡心奮力。
 
    我在平日創演中經常會想:如果父親大人在場他會怎麼想、怎麼編、怎麼演。他講過「演戲演人,演人演性情。」也因此他才能創造出林沖、楊白勞、美猴王、及藺相如等不同形象的人物形象。當然以咱這「小人之心」怎度「君子之腹」,不過倒也能幫助多加思前想後有些根基,找些靈感。總之,很想學您__父親。
 
    以今天在大力推廣繼承傳統文化的政策助力之下,教學方法的豐富,現代化及互聯網之作用,大大加強推動了承前啟後的條件。用前輩的成果與經驗,照映推動後人奮鬥之路,當會培養出更多的年輕藝術家及經典劇目。
 
    感謝父親讓我沾染了您的光彩!父親一生不算長壽,也未得享老年天倫之樂的福份。但您留下的良言善訓,可貴資源我等會銘記在心!
 
    很想學您__父親。
    謝謝大家地憶念之情。


李寶春
2019.9.24于台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