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正而出新—从“真、趣、美”的维度谈《野猪林》的改编

“真、趣、美”是由近代戏曲大家吴梅提出的戏曲创作标准和尺度,是将戏曲创作与表演引向美学领域的重要命题。《野猪林》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,是京剧艺术舞台上的经典唱段之一。李少春不仅是这出戏的主演,更是这出戏的编剧。他对《野猪林》的改编守正而出新,不失历史风貌,又添精神气韵,达到了“真、趣、美”的艺术高度。 一曰“真”。《论作剧法》中有言:“余今所论,为总言作剧之理,故不分传奇、杂剧、南词、北曲之名。大抵句之妙处,在一真字。真也者,切实不浮,感人心脾之谓也。”[1]“真”既是戏曲创作的艺术规律,即“作剧之理”必须要蕴含的真诚、真实而非浮泛的艺术品格,同时又是戏曲舞台表演中的感人心脾的审美魅力。这一“真”字是《野猪林》这出戏能够大放异彩的重要原因,也是对李少春表演艺术的高度概括。在改编《野猪林》“结拜”这一场时,李少春特别将杨小楼“掐”了的舞剑场面加上,就是考量到要将林冲与鲁智深之间“英雄相见恨晚”而惺惺相惜的真挚情感充分流露出来。李少春不仅在剧情编排上坚持了“真”的标准,更在舞台表演上体现了“真”的品格。以“白虎堂”这场戏为例,李少春说:“白虎堂那块匾,我看过已不知多少次……但在误入白虎堂的刹那,我抬头看这块匾时,却必须从林冲出发,必须体会林冲的情感,必须把握住林冲是第一次看见这四个足以杀生索命的大字。”[2]为了最真实地展现出林冲白虎堂遭诬陷、受迫害的激愤,上百次演出李少春都当作第一次来演。李少春的“第一次”便是林冲的“真”。此一“真”字,既见戏曲艺术之品格,又见舞台表演之魅力。 二曰“趣”。戏曲创作需把握“风趣”二字。何谓“风趣”,“所谓正告之不足,旁引曲喻之则有余也。此风趣之说也。”[3]可见,“趣”是指戏曲创作的思想意旨不能正面平铺直叙,而要讲究“旁引曲喻”的表现技巧,含蓄蕴藉地向观众传达。诚然,艺术肩负教化之使命,然则,如何令“惩劝有所归”,就必须把握“趣”这个字。就是要通过艺术创造,令观众的审美接受水到渠成,已达到“惩劝”、“教化”的目的。李少春改编《野猪林》正值解放前夕,解放军节节胜利,人民群众思变向好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李少春希望将时代的呐喊与情怀融入林冲这个人物的性格之中。解放后,李少春在北京戏曲艺人讲习班上听到“《逼上梁山》在延安排演经过及演出意义”的报告,不久又在《人民戏剧》创刊号上看到毛泽东主席看了《逼上梁山》后给杨绍萱、齐燕铭的亲笔信,他便开始思考“怎样不失旧剧的精华而突出人民群众”。于是,《野猪林》里增加了“李小二”这个角色,也随之添上了“雪夜送信”的三场戏。时任戏曲改进局曲艺处处长的赵树理也表示:“政治意义要加到艺术里边去。如果只有政治口号,那就不妥。”[4]综合各方面的建议,李少春要求:高俅卖国害民、贪污压迫的行为要演得更明显;林冲发配,被迫与妻子分离,要演得更真切;火烧草料场、林冲杀陆谦党羽,要得到群众的力量。李少春“旁引”以“正告”,此之谓戏曲之“趣”也。 三曰“美”。“美”是艺术创作的追求,“曰真,曰趣,作剧者不可不知。真所以补风化,趣所以动观听。而其唯一之宗旨,则尤在于美之一字。”[5]“真”是为了以真情实感动人,“趣”是为了便于“惩劝”观众,而“美”则是戏曲艺术的最高追求。不同于先秦时期的“诗言志”,有别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“诗缘情”,也不似于近代王国维的“境界”说,这里的最高追求是纯然的艺术之“美”。李少春正是苦心经营了这一“美”字。就唱腔而言,李少春增加[高拨子],高亢清亮余音绕梁,表现林冲虽遭迫害但威武不能屈的崇高之美。就动作而言,李少春精雕细琢“吊毛”、太极剑等,步法灵活干净利落,舞台上不见半点繁冗拖沓,足见英雄凌云气壮之美。就服装道具而言,沦为阶下囚时,林冲锁链挂于胸前,圆环套于腕上,锁链捧在手里,逼上梁山时,“头戴卷边帽上饰缨络、身着青色大褂、外披薄斗篷、脚踩薄底靴鞋”,极简装束却见英雄揭竿而起反抗命运悲壮之大美。李少春一身精粹、深厚的功底,对《野猪林》的表演极尽完美之能事,用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表演使《野猪林》达到了深刻、完整、浓郁的戏曲之“美”。 李少春之作《野猪林》,艺术气韵与审美魅力并重。从创作到呈现,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“真、趣、美”的艺术品格。雨果说:“如果今天有一个人写出的戏剧正如我们所理解的戏剧那样,那么,他的戏是人类的心灵,人类的智慧,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意志,就会是为了今天而复活起来的过去”。《野猪林》彼时能够万人空巷,今日又可激荡人心,这正是“为了今天而复活起来的过去”的意义之所在。 [1] 吴梅:《顾曲麈谈·中国戏曲概论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,第52页 [2] 李仲明:《试谈李少春的野猪林》,戏曲艺术,1984年02期 [3] 吴梅:《顾曲麈谈·中国戏曲概论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,第52页 [4] 魏子晨:《菊坛大道 李少春评传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,第56页 [5] 吴梅:《顾曲麈谈·中国戏曲概论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,第53页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刘岩